棕色的羊肝菌
灰色的雞棕菌
胖乎乎的黑牛肝菌
……
眼下,正值野生菌上市旺季,種類繁多、五顏六色的野生菌也讓消費者們挑花了眼。3月22日,三湘都市報記者走訪發現,長沙多家農貿市場及連鎖超市裏開始銷售鮮美的野生菌,最貴的當屬野生黑鬆露,一斤得399元。
市場:品嚐山珍正當時,野生菌集中上市
“今早剛到的黑皮雞縱菌,48元一斤,買點嚐嚐嗎?”3月22日一大早,在荷花池生鮮市場C01號菌類專賣店,攤主便忙著將采購到店的新鮮野生菌門擺放在白色塑料筐中,供往來消費者選購,“野生菌最佳賞味期限隻有一個多月,錯過就要等明年了。”
攤主介紹,攤位上在售的野生菌有4種,分別是羊肚、牛肝菌、黑皮雞樅菌和鬆茸,零售價從48-120元每斤不等,“雞樅菌洗淨備用,另起油鍋燒熱後加入蒜片、薑炒香,再倒入雞樅菌和蘆筍大火翻炒,最後加入少量雞精提鮮,再好吃不過了。”
此外,在盒馬鮮生華創國際廣場店內,野生老人頭菌、雞油菌、豬肚菇、野生鬆茸等近10種時令鮮品滿滿當當被擺在入口處的開放式冰櫃內,胖乎乎的老人頭菌、身段苗條的虎鬆茸、蓋著“大帽子”的豬肚菇,都讓人挑花了眼。這其中,價格最貴的當屬野生黑鬆露了,以39.9元/50克零售價計算,每公斤得798元。
提醒:勿采食野生蘑菇,靠顏色辨別毒性的方法不可取
肉厚彈脆,吃一口唇齒留香,讓人意猶未盡,這便是以其鮮美的味道、豐富的營養備受人們喜愛的菌菇。然而,這些菌菇並非全是大自然給予的舌尖上的饋贈,其中不少還“暗藏殺機”。近日,長沙市市場監管局發布提醒稱,隨著氣溫回暖、濕度回升,各種菌類進入了生長旺盛期,同時也是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發期。
據了解,野生蘑菇種類繁多,許多品種外觀相似,肉眼鑒別有毒和可食用品種十分困難。毒蘑菇中毒可以產生急性肝損害、急性腎衰竭、橫紋肌溶解、胃腸炎、神經精神症狀、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後果,中毒者救治非常困難,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
省衛生健康委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4月,湖南共發現14種有毒野生蘑菇新菌種,其中便包括導致急性肝損害的肉褐鱗環柄菇、急性腎損害的擬卵蓋鵝膏菌等劇毒野生蘑菇。其中,肉褐鱗環柄菇長在城市公園、小區雪鬆下麵,城市居民容易采摘,全省已發生多起中毒事件,有向城市轉移的苗頭。
據此,長沙市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為避免毒蘑菇中毒,請廣大群眾不摘、不買、不賣、不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遊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經營者也不得將采集的野生蘑菇放到集市公開售賣。
此外,坊間以顏色辨別蘑菇毒性的方法也是錯誤的。有人認為,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事實上,我國的一些劇毒蘑菇,如灰花紋鵝膏菌、亞稀褶紅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鵝膏菌、裂皮鵝膏菌都是純白色的。
常見的野生毒蘑菇有哪些類型?
長什麽樣呢?
一起來瞧瞧
如影隨形的“蘑界” 殺手 ─ 青褶傘
在中國,造成中毒事件最多、最常見的毒蘑菇毫無疑問就是青褶傘(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俗稱:大青褶傘,鉛綠褶菇等。2019年至少造成55起中毒事件,133人中毒!截止2020年9月25日,該種在我國安徽、重慶、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雲南、浙江等地至少造成122起中毒事件,254人中毒!可引起嚴重的胃腸道症狀,包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該種在中國主要集中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東北地區(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偶有分布。青褶傘在我國不同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具體時間為3-12月份(驚蟄至大雪),集中出現在6-10月份(芒種至寒露)。青褶傘常生長於公園或小區草坪上,菜地裏,路邊草地、荒地,鋸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儼然成了離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種類。
近年來,與青褶傘形態上極為相似且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變紅青褶傘和球蓋青褶傘也造成多起胃腸炎型中毒。同樣需要引起關注!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
謹防“蘑界的假羊肚菌” ─ 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Gyromitra venenata)俗稱:假羊肚菌。2020年3月,雲南、貴州相繼發生2起4人誤食“野生羊肚菌”的中毒事件,除了導致胃腸道症狀、神經症狀外,還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肝損害。研究發現這並不是真正的羊肚菌,與以往在湖南發現的一份標本一致,代表了一種以往從未被發現的、形態上與羊肚菌相似的鹿花菌屬的新物種,為了警示大家,科學家們將這個新種命名為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春季至初夏生於以殼鬥科為主的闊葉林地上,單生或群生。最大的特征為菌蓋部分(子囊盤)呈不規則腦形,紅褐色、紫褐色或金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幼時光滑,逐漸多褶皺,粗糙,邊緣部分與菌柄基本不連接。而真正的山珍:羊肚菌的菌蓋部分(子囊盤)呈現圓錐狀至鈍錐形,表麵有許多凹坑,呈現羊肚狀,邊緣部分與菌柄連接為一體。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湖南師範大學、雲南、貴州、湖南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汕頭市菇小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謹防童話裏走來的美麗殺手─ 鵝膏
毒蠅鵝膏 (Amanita muscaria),學名:鵝膏,是小朋友們最熟悉的蘑菇!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漂亮的蘑菇,竟然是毒蘑菇!!該種最明顯的特征為:粉紅色至紅色或偶爾呈黃色的菌蓋上長滿了白色鱗片。該種目前發現於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在華北北部偶有發現!
毒蠅鵝膏含有異噁唑衍生物毒素,可產生穀氨酰胺能神經毒性。中毒特征為:潛伏期短(數分鍾至3小時)。最初表現為困倦,隨後進入狂躁期,表現為類似幻覺的視覺錯亂、舉止怪異、焦躁不安、興奮、方向感喪失、人格解體和精神錯亂等,有些患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出汗、共濟失調、運動性抑鬱、頭暈、瞳孔放大、肌陣攣、肌顫、反射減退、昏迷、抽搐(尤其是兒童)等,這一階段可持續48小時,最後進入困倦期。有些病人會很快進入昏迷狀態並伴有抽搐,嚴重中毒甚至可以導致死亡!!
在中國,尤其是我國南方廣大地區還有多種鵝膏具有和毒蠅鵝膏類似的毒性,每年造成數十起中毒事件!!!它們都具有相似的外觀:菌蓋被鱗片,菌柄具菌環,基部膨大。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湖南師範大學、赤峰學院
謹防“蘑界金牌殺手” ─ 黃蓋鵝膏
黃蓋鵝膏(Amanita subjunquillea S. Imai)俗稱“黃羅傘”,是我國著名的造成急性肝損害的劇毒蘑菇之一。2016年至今,該種在我國北京、河北、山東和貴州至少引發了9起中毒事件,造成47人中毒,7人死亡。
黃蓋鵝膏生於以殼鬥科為主的林地上。最大的特征為 “頭戴金盔(黃色菌蓋),身披金甲(黃白色菌柄),腰係白裙(菌環),足蹬戰靴(菌托)”。黃蓋鵝膏偶爾也會出現灰白色的“銀盔殺手” !
黃蓋鵝膏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地區,出現在夏秋季(6月中旬-10月上旬),整體呈現從南到北的趨勢。
對於“蘑界”來說,黃蓋鵝膏是對付人類的“黃金聖鬥士”,但對人類,他卻是名副其實的“金牌殺手”,讓我們“珍愛生命,遠離毒菇!”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微生物所
謹防“蘑界”黑白雙煞 ─ 灰花紋鵝膏和裂皮鵝膏
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a)和裂皮鵝膏(Amanita rimosa)是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地區並且經常成雙成對出現在同一片闊葉樹或者針闊混交林的劇毒蘑菇。因其一黑一白而被稱為“蘑界”的“黑白雙煞”。近30年來,這兩個劇毒蘑菇在我國造成至少超過100人死亡!!!
這兩個黑白分明、小個頭的劇毒蘑菇具有和其他劇毒鵝膏一樣的特征“頭上帶帽(菌蓋),腰間係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
這兩種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害的劇毒蘑菇廣泛分布於我國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其中湖南、湖北、浙江、貴州等省份是該種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生長時間為5月中下旬至7月底,偶爾可持續至9月。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
謹防小個子大“蘑”王 ─ 肉褐鱗環柄菇
肉褐鱗環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 Chodat & C. Martín),俗稱肉褐鱗小傘、肉褐鱗小菇,是我國北方最為常見的劇毒蘑菇之一。該種含有鵝膏毒素,與劇毒的鵝膏一樣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害,但是個頭明顯比鵝膏小很多,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個子大蘑王”。
肉褐鱗環柄菇生長在針葉樹林地上,以鬆樹最為常見,在雲杉、冷杉等樹下也有發現,偶爾生於棗樹或其他闊葉樹下。最大的特征就是:“小個子,頭長草(鱗片),腿長毛(鱗片)鬆杉樹下常見到!”
肉褐鱗環柄菇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甘肅、寧夏、新疆等),近年來在華中、華東和西南等地(湖南、上海、江蘇、浙江、貴州等)也有發現。分布時間為4月下旬至9月中旬,如湖南2019年4月下旬就發生誤食該種的中毒事件,而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一般要等到7-9月份才能發現該種!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
謹防白色惡“蘑”─ 日本紅菇和多汁乳菇
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一種廣泛分布於我國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的白色蘑菇,近5年來造成超過100人中毒,成為蘑菇中毒中最為常見的毒蘑菇種類之一!該種可以導致嚴重的胃腸炎型中毒!!!
辣味多汁乳菇(Lactifluus piperatus)和長絨多汁乳菇(Lactifluus pilosus)等多汁乳菇屬蘑菇,與日本紅菇類似,也是白色的可以導致胃腸炎型中毒的毒蘑菇,分布於我國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等地區。近年來在我國引起多起中毒事件。此類多汁乳菇與日本紅菇的主要區別是受傷後流出大量白色乳汁,味道辛辣至極辣!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
謹防火炭菌中毒─ 亞稀褶紅菇
亞稀褶紅菇(Russula subnigricans),一種廣泛分布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華北南部地區的灰色至灰黑色的劇毒蘑菇。由於該種傷後或者幹後會變得像火炭一樣黑,因此與可以食用的稀褶紅菇(Russula nigricans)和密褶紅菇(Russula densifolia)被老百姓統稱為“火炭菌”。該種可導致橫紋肌溶解,是我國引起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劇毒蘑菇之一。近年來,該種在我國造成幾十人死亡,病死率甚至可以超過50%。
亞稀褶紅菇6-9月份生於闊葉樹、針葉樹或針闊混交林地上。該種與稀褶紅菇和密褶紅菇受傷後均先變為紅色,後變為黑色。完全幹燥後稀褶紅菇和密褶紅菇完全變為黑色,而亞稀褶紅菇至少部分菌褶不會變為黑色。
亞稀褶紅菇中毒潛伏期短,一般10分鍾-2小時。早期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重症病人在胃腸炎期後會發展為橫紋肌溶解,肌酸激酶(CK)急劇上升,通常高達數萬。出現肌痛、乏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困難,有些病人出現醬油色尿(肌紅蛋白尿),少尿、無尿,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嚴重者最後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早期催吐、洗胃等毒素清除方法和對嚴重者及時的血液透析被證實對救治有效。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製所
一旦誤食了毒蘑菇,要如何處理?
一旦誤食,應盡早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在催吐後應盡快到正規條件好的醫院接受治療。
記者 黃亞蘋
綜合長沙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责任编辑:戊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