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藜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張藜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时间:2025-07-04 14:33:53
個人履曆
張藜,遼寧大連人,1932年10月17日出生,漢族。 筆名: 樺成林、鍾子玉。中共黨員。
1945年就讀於大連一中。
1948年進東北魯藝戲劇係攻讀文學。
1950年畢業於東北魯藝文學研究室。畢業留校從事文學創作。
1955年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從教,曆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美學進修生,東北沈陽音樂學院教師,吉林省歌舞劇院(1957年調入)、吉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室專職創作員(1970年調入),中央民族樂團作詞,國家一級編導。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音協會員,《詞刊》編委、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
因病逝世
2016年5月9日中午12點52分,中國著名詞作家張藜在北京複興醫院因多種疾病並發症去世,享年83歲。
2016年5月15日上午,中國著名詞作家張藜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舉行,作曲家徐沛東等諸多親友前來追憶。
成就榮譽
著有歌詞《 亞洲雄風》、《籬笆牆的影子》、《苦樂年華》、《命運不是轆轤》、《不白活一 回》、《苦籬笆》、《 我和我的祖國》、《鼓浪嶼之波》、《女人不是月亮》、《半邊樓》、《運河人家》、《情債》、《山不轉水轉》、《小英雄哪吒》等,作品集《歌詩之路》、《百靈鳥》、《相思潮》、《張藜歌詩三百首》、《張藜歌詩評論集》、《草原上有個美麗的傳說》等。
《籬笆牆的影子》選入《二十世紀華人經典》。《 亞洲雄風》獲亞運會歌曲大獎,《籬笆牆的影子》、《山不轉水轉》、《苦樂年華》等也曾獲獎。
人物特寫
1932年,張藜生於大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他從小就過著苦日子,並遭到過日本鬼子的毒打。 1948年11月,16歲的張藜考上了魯迅藝術學院,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是,這一路他走得很艱難。1957年秋天,他調到吉林歌劇院工作,正趕上整風運動,心直口快的張藜因為給院裏提了些意見,因而在反右鬥爭中成了“右派”,被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一去就是9個月。回來後沒多久,他又是在領導麵前“多言多語”,頭上又多了一頂“反革命”的帽子。1962年,張藜又被下放到農村改造,這一去就是十幾年。1978年12月,已經平反的張藜決定向命運進行一次挑戰,他要到北京闖一闖,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調到北京中央民族樂團之後,張藜日以繼夜地從事歌詞創作,幾百首歌詞放在案頭上,可沒有一首能唱得響。好心人曾勸他,寫歌詞不行,就寫點詩吧,在報上發表,也好得點稿費養家糊口。可不信邪的張藜來了強勁,莊稼不收年年種,這條路他是走定了。苦心人遇上了好心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詞作者 曉光幫助他,《社員都是向陽花》的詞作者張士燮也幫助他,為他到雲南、湖南、福建、山東體驗生活創造條件。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裏,他出版了300多首歌詞的專輯《相思潮》。
1984年秋天,由於同鄉秦詠誠的推薦,他結識了李穀一,他的執著,他的炙熱的歌詞一下子打動了這位女歌唱家。這以後,李穀一一連唱了張藜十幾首歌,其中《 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一下子唱紅了大江南北,張藜的名字也逐漸被人們所喜愛。從此以後,張藜一發而不可收,《鼓浪嶼之波》、《山不轉水轉》、《久別的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等歌曲成了億萬人民喜歡的歌曲。有的人一首歌就可以唱紅,而張藜有幾十首歌都能在全國傳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張藜“十年不鳴,一鳴驚人”,關鍵在於他深厚的功底,一個是他專業的功底,更主要是他生活的功底,說到底是他對生活深深的愛。他從 小就喜歡讀書,尤其喜歡音樂。張藜的哥哥是學習音樂的,他經常聽哥哥講樂理,和哥哥一起聽留聲機唱片裏播放的歌曲。他學會了識五線譜,能夠熟練地彈鋼琴。這段生活是他在音樂道路成長過程中堅實的基石。1945年,13歲的張藜曾把蘇聯紅軍救助中國女孩的事寫成《輸血的故事》,在當時的《中蘇友好》雜誌上發表。16歲參加魯藝後,他曾在秧歌劇《永安屯翻身》、《楊勇立功》中擔任角色,而且還在歌劇《白毛女》中擔任領唱。 張藜在農村一幹就是十幾年。他點過種,割過地,趕過車,喂過豬,他漚過麻,打過繩,砍過山柴,下過煤井。他曾住過馬棚,夜闌人靜時,他望著滿天星鬥,聽著馬嚼夜草的聲音,品味著生活中的無窮無盡的滋味。三部反映農村生活的電視劇《籬笆ⷥ峤狗》、《轆轤ⷥ峤井》、《古船、女人和網》之所以獲得成功,電視劇的主題歌立下了汗馬功勞。即或有的人沒看過這幾部電視劇,可張藜作詞的主題歌他們不少人會唱,可見歌詞是打動人心了。像《不能這樣活》中的:“東邊有山,西邊有河;前麵有車,後麵有轍。究竟是先有山,還是先有河,究竟你這掛老車走的是哪道轍 ”《命運不是轆轤》中的:“白涯涯的黃沙崗,挺起棵鑽天楊,隔著籬笆有一座海青房。”《籬笆牆的影子》中的:“隻有籬笆牆的影子還那麽長,在那牆上邊爬滿了豆角秧。”《山不轉水轉》中的“沒有憋死的牛,隻有愚死的漢,蜘蛛吐絲畫它自己的圓 ”多麽通俗易懂的語言,然而裏麵內涵的道理很深。顯而易見,沒有多年農村生活的積累,張藜是寫不出這麽既優美又深富於哲理的歌詞來的。 久而久之,張藜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說:“離曲能誦,譜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頭又不生澀;易流傳,能品味;揚詩之情,含戲之諧;既有俚語之俗風,又有歌詩之雅趣;其情切切,其語錚錚。” 生活在於積累,積以時日,成效自見。張藜談到這方麵的感受時說,由於有了長期的生活經曆,在創作時往往產生升華,屆時.會有神來之筆。 徐沛東寫了一個曲子,約張藜到琴房裏聽他彈,前奏曲彈過之後,雄渾的曲調一下子震撼了琴房,剛彈完一個小節,張藜讓徐沛東馬上停下。他說:“有了”,馬上唱出“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 ”那一天,他們也真是彈到這為止,張藜拿回五線譜,回去一口氣就把詞填完了。 曾創作《我為祖國獻石油》作曲家秦詠誠把譜子給了他之後,他在家裏不知彈奏了多少遍,可總是一個字 也寫不出來。他索性把它放一放。沒多久,在張家界有一個詞作者的聚會,他應邀參加了。一天晚上睡覺前,他把歌譜拿出來看了幾遍,可仍然一個字也沒寫出來,伴著失望,他睡下了。第二天早晨起來,張藜把窗戶推開,探頭遠望,一輪旭日緩緩升起,把個對麵的天目山映照得如詩如畫。張藜走過祖國許多名山大川,他經常被山河的壯麗而感染,然而卻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極度的興奮。他想到自己走過的路,盡管曲曲折折,但畢竟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此情此景,就在推開窗戶的一刹那,他一下子脫口而出:“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感覺找到了 他一鼓作氣又寫下了“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嫋嫋炊煙,小山村落,路上一道轍。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我最親愛的祖國,你是大海永不幹涸,永遠給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這首歌旋律舒展、優美,和張藜細膩而真摯的歌詞渾然一體,結合精妙,成為了全國億萬人民喜歡的一首歌。
社會評價
張藜在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像《籬笆牆的影子》、《苦樂年華》、 《 亞洲雄風》、《 我和我的祖國》、《久別的人》、《山不轉水轉》等都深受大家的喜愛,在群眾中廣為傳唱。
張藜被圈內人稱為“大器晚成”,因為他的成長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20世紀60年代,他早期的作品曾被一些前輩名家予以否定,但他不僅不氣餒,反而更加倔強地艱辛攀登,刻苦學習創作,最終被廣大聽眾喜歡,走向成功。他的詞作構思獨特,新穎而富有生活氣息,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