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在表麵上喊出和平建國,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公開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毛澤東自然知道蔣介石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於是將計就計,在蔣介石幾乎確認毛澤東不會來重慶談判的時候,突然出現在機場,並向媒體正式宣布赴渝談判,隨後上了飛機。

毛澤東的這一動作打了蔣介石一個措手不及,隨後國共展開了一段長時間的談判。隻不過,這次談判隻是表麵文章。此時毛澤東和蔣介石的眼光不約而同地都轉向了一個地方,東北。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東北是蔣介石從來沒真正統一過的地方,雖然張學良改旗易幟宣布歸屬國民政府旗下,但老蔣的嫡係部隊和政府官員從來沒有掌控過東北,甚至他還沒來得及部署自己的人馬,東北就已經落入了日本人手裏。

日本人搶了東北,張學良和蔣介石都不敢和日本人打,就這樣白白把百萬公裏的領土拱手讓給了鬼子。唯有中共一直在敵後組織東北民主抗日聯軍,堅持抗日。

日本人在東北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係,關東軍還儲藏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物資裝備。雖然蘇聯人運走了一批,但大部分還是保留了下來。

對於蔣介石來說,拿下東北就可以從名義上統一全國,張學良的東北軍已經被收編,因此國軍隻要以最快的速度飛過去,東北就是蔣介石的了。

並且共產黨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晉冀魯豫、陝甘寧和蘇北地區,如果控製了東北就能對中共形成南北夾擊,從而剿滅中共。

對於中共來說,東北也是極為理想的根據地。因為中共長期以來都沒有全麵占領過一大片領地,因此無法穩定從事生產建設。日本人投降,東北形成短暫空白,而且由於和共產國際和蘇共的關係,蘇聯紅軍也同意將日軍資產轉交中共。

所以,中共隻要占領東北,不但可以避免陷入南北夾擊的被動局麵,而且還可以依據東北深厚的基礎,不斷壯大自己,與蔣介石長期對峙,是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打的劈啪響,中共方麵也沒有閑著,雖然毛澤東人在重慶,但是中共中央的運行並不受太大影響。毛澤東離開延安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接下來的戰略方向,那就是平漢鐵路和東北。

另外,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增加了常委、遞補委員等,與毛澤東、周恩來等談判團代表進行了工作交接。也就是說,沒有毛澤東和周恩來,中共中央依然可以正常運行,黨政機關和軍隊服從的是中共中央的命令,不會因為個人而發生根本性動搖。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另外,毛澤東還急令正在赴山東上任的林彪中途轉向,立即改道出山海關,擔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負責接管東北。

與此同時,蔣介石自然不會閑著,他也在向東北調兵遣將。他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

熊式輝是國民黨元老,在治理江西的時候政績斐然,他是政學係的代表,手頭沒有多少軍隊,對蔣沒有太大威脅,因此他的任務主要是為將來經營東北做準備。

杜聿明是蔣介石黃埔學生中軍事才能最為突出的一個,雖然在國民黨體係中名將如雲,但還真沒有人能與杜聿明相提並論,即便是我軍的主要將領,林彪、粟裕等人也對杜聿明有極高的評價。

蔣介石也已經預料到八路軍會去搶東北,所以他把自己手下的王牌將軍和王牌軍隊都調到東北去了。隻不過,軍隊的調動尚需時日。

當時距離東北最近的應該是傅作義的晉綏軍,但蔣介石可不敢讓這個西北梟雄進入東北,他不想再看到另一個張作霖出現在白山黑水之間。

所以,他一方麵先派遣熊式輝、杜聿明帶領部分軍隊飛到沈陽,名義上接管東北,同時又不斷的央求美國人幫他把自己的嫡係部隊從大西南空運至東北。

因為當時平漢鐵路已被我軍完全控製,蔣介石的兵力無法通過鐵路運到東北去,而華北八路軍已經在一路小跑北出山海關了。所以,蔣介石必須加快速度調兵。

1946年6月,全麵內戰爆發,國共雙方的爭奪焦點就在東北。解放軍搶先進入東北,但國民黨軍依仗先進的交通工具,也在快速搶占東北土地,雙方你來我往,很快混戰在一起。

杜聿明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他知道毛澤東此次派來的是解放軍裏最能打的將領林彪,此人也被蔣介石稱為“當代韓信”,絕不可等閑視之!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麵對自己這個學弟,杜聿明做了充分的準備,將與自己配合默契的鄭洞國、孫立人、陳明仁等國軍悍將悉數調到東北,並且在熊式輝的協助下,東北國軍甚至可以自行進行補給。

蔣介石派遣二人同時到東北的意思是一文一武,一張一弛。而二人也確實配合非常默契,在東北幹得熱火朝天。但在派係林立的國民黨體係內部,有很多人對熊杜二人產生了嫉妒,流言蜚語立刻傳了起來,說東北遲早是熊杜二人的天下。

蔣介石是非常信任杜聿明的,但是他的性格又決定了必須有所防範,所以他也不能對熊杜二人聽之任之。

盡管當時的國軍占有絕對優勢,但是隱患也非常大,對於杜聿明來說最要命的還是軍費。國軍是職業軍人,除了訓練打仗,他們什麽都不會,一切都需要靠政府供養。但是東北剛剛被接管,還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就算熊式輝有三頭六臂,一時半會也無法供養這麽多軍隊。

蔣介石一意孤行非要打內戰,可是當時中央銀行裏的黃金還剩不到三萬兩,連國府官員的工資都不夠發。國民政府的經濟實際上已經崩潰,就靠那一點點美元續命。

所以杜聿明也常常感到捉襟見肘,反觀解放軍,根本沒有什麽國家津貼,可是人家吃得飽穿得暖,打到哪裏老百姓幫到哪裏,根本不愁吃喝。並且解放軍過苦日子習慣了,餓一兩頓也照樣打仗,國軍就不行了,要是連飯都斷了頓,誰還給你賣命。

杜聿明、熊式輝雖然表麵上搞的轟轟烈烈,但實際上日子過得很艱難。所以,杜聿明不斷派人向國防部、財政部催要軍餉。

實際上,東北國軍也確實接收了不少物資,但即便在嫡係中央軍內部也是有不少小山頭,杜聿明是個職業軍人,不願意牽涉到政治,所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而不見。但他們這些中高級將領,腐敗極為嚴重,到了東北之後,幾乎全部都在往自己腰包裏搶東西,根本不顧及熊式輝的命令。

所以,杜聿明和熊式輝手裏並沒有多少資源。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而南京方麵本就困難,原本還指望熊杜二人接管東北日本人留下的大批財富能支援一下國府,沒想到還來伸手要錢。於是就有人向蔣介石告狀,日本人在東北留下那麽多東西,熊杜二人還在哭窮,肯定都被他們的人貪汙了,他們是要把東北變成自己的地盤。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蔣介石再信任熊杜二人,也經不住身旁人整天的嘮叨,何況在旁邊說風涼話的人也是自己的心腹,其中打頭的就是陳誠。

蔣介石逐漸對熊杜二人心生不滿。

隨著東北野戰軍和民主聯軍的快速發展壯大,與國民黨軍之間的衝突也逐漸增多,雙方從局部短兵相接,發展成了大規模兵團作戰。

1947年,林彪發動夏季攻勢,對國民黨占領的沈陽、長春、四平等戰略要地展開主動進攻。雙方相繼投入了數十萬兵力,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開始了一場真刀真槍的激烈較量。

這場戰役打得非常激烈,總體來說,互有勝負,國軍憑借優勢的陸空火力並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解放軍缺乏重型武器和攻堅戰經驗,並且前線指揮和後勤補給調配方麵還不默契,所以在一些戰鬥中遭受挫折,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陳明仁死守四平街,擊退林彪。

這也是林彪一生中為數不多的敗績,國軍悍將陳明仁再次揚名天下。

平心而論,就以當時東北國軍的實際狀況來看,杜聿明、陳明仁能打出這個成績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可南京方麵卻不這麽認為,在他們眼裏隻看到了國軍手中的坦普森衝鋒槍、坦克戰車、飛機重炮;他們隻看到解放軍的小米加步槍、布鞋窩窩頭。他們無論如何也不相信解放軍能和國軍正麵對戰,更遑論能占到便宜了。

曾經重創日寇的杜聿明、鄭洞國等人,竟然不能一戰將裝備那麽落後的解放軍一戰殲滅,甚至還被人家占了不少便宜。

南京方麵對他們的質疑越來越嚴重,蔣介石也在開始思考換人,而這個時候,陳誠站了出來,主動請纓替換熊杜二人。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而中共方麵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毛澤東和黨中央經過分析認為,四平街一戰,林彪雖然在戰略方向上出現了誤判,但打四平也並非沒有勝算。

關鍵問題還是出現在前線後方配合的默契度上,前後不能統一協調調度,是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

鑒於這個原因,中央軍委決定任命林彪為東北地區全權負責人,東北境內一切黨政軍事務全部由林彪整體負責,所有機構都要服從林彪的命令。

顯而易見,在雙方同時遇到困境的時候,中共方麵的策略是同一內部,加強團結,統一指揮。而蔣介石想到的卻是臨陣換將。

陳誠是蔣介石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他身居高位,並且有自己的軍政體係,在國軍內部被稱為“土木係”。

雖然陳誠也是軍人出身,可實際上並沒有打過多少仗,並且還經常吃敗仗。但就是這麽一個平庸的軍人,卻深得蔣介石的信任,每每賦予重任。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蔣介石非常忠誠,無論何時何地都將對蔣的忠誠放在第一位,從來不曾想過背叛。

陳誠和蔣介石都曾在粵軍中任職,二人因為身為浙江籍軍官而不被重視,從而惺惺相惜,成為摯友。

後來蔣介石成為黃埔軍校校長,任命陳誠為教官,從此開始到北伐戰爭結束,短短幾年間,陳誠從一個連長,接連被提拔,一路高升成為國軍中將,並且身居要職。

在蔣經國被確認為太子之前,甚至有人認為他就是蔣介石的接班人。

雖然陳誠打仗不行,但是有兩樣本事卻十分了得,一個是察言觀色,揣摩上級心思;二就是籠絡人心,培育自己勢力。

陳誠眼見熊杜二人去了東北,按照國軍內的一貫思維,隻要二人不出太大紕漏,將來東北就是他們的勢力範圍了。在國軍體係內估計無人能出其右,有了這樣的政治資本,二人前途無量。

因此,陳誠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平時就經常趁蔣介石不高興的時候提及東北不利的情況,導致蔣介石對熊杜二人越發不滿。

陳誠私下還搜集了大量東北部隊腐敗的證據,這種證據根本不用可以搜集,比比皆是。其實蔣介石並不是不知道,隻不過是視而不見罷。但陳誠很會把握時機,經常配合財政等部門趁老頭子心煩意亂的時候,把這些垃圾貨一股腦全給他抖露出來。經常氣得老蔣破口大罵!

蔣介石原計劃一年左右徹底剿滅中共,到了東北夏季攻勢結束,解放軍不但沒有被剿滅,還有不斷壯大之勢。老蔣終於下定決心,撤換熊杜二人,讓陳誠去東北上任,整飭腐敗,重振軍心。

實際上蔣介石早有撤換熊杜二人之心,但最佳人選並不是陳誠,因為陳誠的本事蔣介石還是知道的,並且陳誠和桂係相比還是相差甚遠。所以,老蔣是想讓李宗仁前去接管東北。

李宗仁是桂係靈魂人物,和白崇禧形同手足,同生共死,人稱“李白”。他們的勢力範圍在廣西以及華南,東北雖大,但對於桂係來說,確實太遠了,將來一旦有事兩邊相隔幾千公裏,根本無法呼應。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跟蔣介石鬥了一輩子,李宗仁不得不防,所以,他婉拒了蔣介石請他出山的要求。

陳誠特別聰明,老頭子想讓你去,你偏不去,那我得加把火。於是陳誠三番五次親自前往李宗仁府上勸說他出任東北行轅主任。

李宗仁看著陳誠都覺得好笑,於是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表明堅決不會去東北,陳誠終於得償所願。

送走了誌得意滿的陳誠,李宗仁長歎一聲,發出一句感慨:東北敗局已定,遲早要全部落入共黨之手。辭修啊,你不是那能力挽敗局於狂瀾之上的人,何必要去跳這個火坑啊?

陳誠風風火火的乘坐著專機抵達沈陽,而他此次來東北的任務就是整飭腐敗、振奮軍心。

當然,這隻不過一個冠冕堂皇的口號罷了。腐敗,是紮根在國民黨骨髓深處的東西,連小太子蔣經國都無法撼動其根基,一個陳誠又能有什麽作為。

另外,陳誠自己和他的“土木係”也沒少撈銀子,他可做不出壯士斷臂的激烈舉動來。他的目的還是想把東北變成自己的地盤,趁機培植自己的勢力。

陳誠一經到任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第一件事情就是嚴打腐敗,隻不過這反腐的大刀落在了別人的頭上。借此機會陳誠將東北地區原熊式輝、杜聿明的親信幾乎換了個遍,暗示限時其退出,若不給麵子則直接以貪汙的罪名問罪。

陳誠到任才一個月就有幾十個重要職位上的官員被槍斃或者撤職,還沒收了大量貪墨的財產,最後以充軍費。當然,這些都是做給蔣介石看的,而陳誠原先派來的土木係人員不僅沒有受到調查,還被破格提拔。

陳誠還從南京及其他地區將自己的親信調往東北委以重任。陳誠如此明目張膽地安插親信,難道蔣介石就不知道嗎?

老蔣當然再清楚不過了,隻不過他對陳誠非常放心,陳誠是他的心腹,那麽這些徒子徒孫,自然也就是他的手下,所以老蔣並不擔心陳誠有二心。相反,如果陳誠真能把東北治好,老蔣還真的放心。

那麽杜聿明也是老蔣的心腹,為何老蔣卻把他給調走了呢?原因很簡單,杜聿明這個人非常正直,他對蔣介石也非常忠心,但並不代表他是非不分,他經常向蔣介石諫言,勸諫他對黨國的一些弊端做出改革。

但蔣介石不是一個喜歡逆耳忠言的人,盡管他非常欣賞杜聿明的忠勇,但卻不喜歡他總是提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陳誠卻是一個非常善於指鹿為馬的人物,自然也就得到老頭子的青睞。

前麵我們說過,陳誠雖是軍人,但卻不會打仗。陳誠將東北行轅的重要職務撤換一遍之後,就開始對軍隊下手了。畢竟當時還是戰爭年代,軍隊才是真正的政治資本。

杜聿明走後,東北地區的軍事指揮權實際上就落到了他的副手,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的手上。而陳誠控製軍隊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他,不過鄭洞國在東北國軍中的威望和地位都很高,即便在國防部也有很硬的靠山。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所以,陳誠不能貿然將鄭洞國撤職,隻是命他率領親信部隊退守長春,實際上就是閑置了起來。

隨後,又動用國防部的關係將孫立人調離東北,以縱兵搶糧的借口裁撤了陳明仁。

尤其是在處理陳明仁的問題上,明顯就是公報私仇,使這一位剛剛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受到不公待遇,讓東北以至於整個國軍體係都受到了惡劣影響。

陳明仁那時剛剛擊退林彪,蔣介石大喜,親自為他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還擢升他為第七兵團總司令。

但一個月之後,陳誠以總參謀長的名義視察東北,當時的遼北省主席劉翰東就告了陳明仁一狀。

其實劉翰東也是個大貪官,除了貪墨金銀珠寶以外,他還在四平火車站倉庫囤積了大量的糧食。林彪強攻四平街的時候,炮火將倉庫炸毀,引起了大火,大批糧食被焚毀。

戰鬥結束後,四平街上大量饑民跑到倉庫廢墟裏挑揀尚未燒焦的殘餘糧食果腹。當時陳明仁的部隊就在候車站,他看到這麽多的饑民,慘不忍睹,而倉庫裏有這麽多糧食,寧可燒掉也不給老百姓吃,心裏無比憤怒。所以,對饑民進入倉庫廢墟未加製止。

劉翰東聞訊帶人趕來製止,看見陳明仁就在當地,竟然指責陳明仁縱兵搶糧。陳明仁怒不可遏,當場發火,差點斃了劉翰東。

劉翰東不敢硬來,隻得灰溜溜的跑了,但卻從此懷恨在心,陳誠來了之後,他便找機會來報仇。

陳誠連查都沒查就以劉翰東捏造的罪名撤銷了陳明仁的職務,後來蔣介石又將陳明仁調回南京,任國府參軍,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職務。

陳明仁從此對蔣介石和國民黨失去了信心,後來便追隨頌公程潛在湖南起義,成為解放湖南的功臣。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先後拔出了東北國軍中的主要將領,陳誠便全麵掌握了軍隊和政府,如果說這是在和平年代,陳誠肯定會被人們稱為繼張作霖之後的第二個“東北王”。

但可惜,那時候戰爭才剛剛開始,陳誠接下來要麵對的才是他真正的對手,林彪。

不知道是不是陳誠在蔣介石身邊呆的時間太久了受其影響,還是本身水平就那麽高。在陳誠眼裏,林彪雖然厲害,但卻不是他的對手,理由很簡單,國軍擁有強大的火力優勢。

針對此前杜聿明以大兵團對陣林彪大兵團保守戰法,陳誠喊出了以強大攻勢粉碎共軍運動戰的口號,在東北搞的轟轟烈烈,一副要和林彪拚命的架勢。由於形象工程做得好,還得到了蔣介石的表揚。

不過,到了真正排兵布陣的時候,陳誠卻犯了難,他還從來沒有指揮過這麽大的戰役,對於整體局勢並不是很了解。

當他問及林彪的兵力配置的時候,參謀部不能給出確切的數據,因為共軍常常隱藏在老百姓之中,有的連軍裝都沒有。他們的補給都是由老百姓供應,也很難從補給供應的角度來推測兵力。

但參謀部告知陳誠,共軍的擴張速度很快,雖然戰鬥剛剛結束兩個多月,但現在共軍肯定已經完成了兵力補充。

另外陳誠又從前線官兵那裏了解到,解放軍打仗不按常規套路,神出鬼沒,和小鬼子根本不一樣。如果解放軍不打攻堅戰,國軍的機械化、強火力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因為根本就不知道目標在什麽地方。

尤其是這個林彪,更是厲害,陳誠的手下無一人敢直接和他對陣,而鄭洞國等將領早就躲在一邊看熱鬧去了,陳誠隻能硬著頭皮上了。

為了不陷入解放軍陣地戰的旋渦,陳誠將長春、沈陽、四平、錦州等各主要城市和交通線連接起來,將主力部隊全都圍在中心城市周邊。這就好像在東北畫了一個大圈,看似廣泛鋪開,占據了大片領土,但實際上恰恰將兵力分散了。

林彪一看,老蔣簡直就是在送禮,調走了杜聿明還把能打的那幾個都給換了,最重要的是給東北派來了一個草包。這麽大的禮要是不收下,那就太不給麵子了。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所以,林彪在成為東北地區最高領導之後,做了充分的準備,隨後發動了著名的秋季攻勢。

陳誠喊出的口號是發起強大攻勢,而實際上的安排卻擺出了一個防守態勢,而且戰線太長,兵力太過分散。

林彪則安排由幾個縱隊組成合力,分成幾股力量,在陳誠的防線上來回穿梭,就像切蛋糕一樣,把他的防區,切了個七零八落。

陳誠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作戰計劃,見到林彪出擊,隻是不斷的命令部隊救援,補漏,顧此而失彼。

幾場大的戰鬥打下來,陳誠已經心力憔悴,在戰場上竟然一點便宜沒沾道,反而損失了老蔣七八萬精銳。很多關鍵城市也丟失了,陳誠這下可遇到麻煩了,他沒有想到林彪這麽難打,沒有想到解放軍真的不怕死,原來那些戰報都是真的,更沒想到自己的手下也是一群酒囊飯袋,還不如杜聿明。

陳誠也自知自己這回是栽到東北了,於是讓自己的老婆去求幹媽,想辦法把他調離東北。(他老婆的幹媽,就是宋美齡!)

1948年初,陳誠還在不停的做表麵工作,強顏歡笑把東北的局勢說得無比美好,但心裏卻是無比淒涼,一秒鍾都不想在這個火坑裏多待。

蔣介石隨後將陳誠調往台灣,為自己的撤退做準備,那個時候蔣介石就已經預料到自己會一敗塗地了。

從客觀上來看,不得不說蔣介石活生生的將一手好牌打了個稀巴爛,就算杜聿明未必能完全戰勝林彪,但至少也能保住東北已有的勢力範圍。可蔣介石偏偏派去了一個陳誠,難怪劉亞樓後來會發出一句感慨:我感覺蔣介石就好像我黨打入國民政府的高級特工,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提供幫助。每當我們遇到難纏的對手時,他總能在關鍵時刻把他調走,再派一個蠢貨來!

蔣介石東北換將,陳誠走馬上任換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預測東北結局

因此,國民黨政府在如此之短的時間之內丟失大片江山,很大程度上與其自身的腐敗無能有重大關係!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曆史點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