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4 14:47:02
吳虞 - 簡介
吳虞(1872?―1949)四川新繁(今新都)人。字又陵、幼陵,號愛智。早歲肆業於成都尊經學院,戊戌維新時始求新學,在成都以教學館為生,曾參與創設溥利公書局。1905年赴日求學,入法政大學。1907年回國,任成都府立中學等校教員。一度主編《蜀報》。辛亥革命後,曾加入共和黨,兼《四川政治公報》主編,後著文反對袁世凱稱帝。之後在《新青年》撰文對封建禮教予以嚴厲抨擊,因而被稱為“隻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1917年應柳亞子之邀加入南社。曆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授。1933年被迫去職。此後隱退,卒於成都。著有《吳虞文錄?別錄?日記》《秋水集》,編選有《國文選錄》《駢文選讀》。吳虞少時曾從吳之英學詩文,從今文經學家廖平習經,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以後與父親的關係破裂,被逐出家門。1906年留學日本,歸國後擔任成都中學教習。一度主編《蜀報》。辛亥革命後,任《西成報》總編、《公論日報》主筆、《四川政治公報》主編。1920年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國文係教授,晚年任教於成都大學、四川大學。1933年因遭尊孔複古派的排斥打擊,被迫辭職。吳虞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批判儒學,揭露吃人的“禮教”。他批判儒學中以孝為中心的封建專製和家族製度,指出:“詳考孔子之學說,既認孝為百行之本,故其立教,莫不以考為起點。”考的範圍統括一切,“居住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無信,不孝也;戰陣無勇,不孝也”,“凡人未仕在家,則以事親為孝,出仕在朝,則以事君為孝。能事親、事君,乃可謂之立身,然後可以揚名於世”(《家族製度為專製製度之根據論》)。他認為,中國要得到真正的共和,就必須除去君主專製與家族製度,而儒家倫理學說、社會組織上的家族製度,和政治上的君主專製製度聯係在一起,必須加以批判。吳虞反對以禮為準則的等級觀念,揭露儒教以禮殺人的本質。他在魯迅《
狂人日記》的啟發下,以中國曆史上的實例,揭露“吃人的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他認為在孔子整個思想體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禮,學禮、複禮、傳禮是孔子思想和一生活動的主線。孝是維護封建道德的主要內容,禮則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表現形式。吳虞還認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儒家道統”的作用,就是思想專製。自從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被定於一尊,孔子也成為“至聖”,結果形成中國長期來思想學術專製的局麵,嚴重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他指出:“自孔氏誅少正卯,著‘侮聖言’、‘非聖無法’之厲禁;孟軻繼之,辟楊墨,攻異端,自附於聖人之徒;董仲舒對策,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韓愈《原道》‘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之說昌;於是儒教專製統一,中國學術掃地!”(《儒家主張階級製度之害》)他堅定地認為“儒教不革命,儒學不轉輪,吾國遂無新思想、新學說,何以造新國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已!”(《儒家主張階級製度之害》)。吳虞於“五四”運動前後,在《新青年》上發表《吃人與禮教》、《家族製度與專製主義之根據》等文章,大膽衝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被稱為是攻擊“孔教”最有力的健將,他的思想在當時曾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吳虞 - 反封建思想
吳虞是清末民初時期的反舊禮教和舊文化的著名人物。他認為,封建統治者之所以提倡儒家思想,是因為其思想核心的“教”、“禮”等能在鞏固其統治、維係封建社會秩序中發揮特殊的作用,故用其來馴服製禦臣民。吳虞對封建專製禮教對婦女的壓製進行了批判和揭露,主張男女平等,為中國婦女解放而呐喊。吳虞還提倡自由和個性解放,提高國民的民主意識,以建立資產階級國家。
吳虞 - 《吳虞文錄》
目錄:《吳虞文錄》序;卷上:家族製度為專製主義之根據論;說孝;道家法家均反對舊道德說;吃人與禮教;儒家主張階級製度之害;卷下:儒家大同之義本於老子說;讀《荀子》書後;消極革命之老莊;明李卓吾別傳;《四川法政學校同學錄》序;《鬆崗小史》序;《圓明園》序;墨子的勞農主義;附錄:女權平議;孽緣;致陳獨秀;致胡適;致青木正兒;吳虞底儒教破壞論;吳先生墓誌銘;編後記。內容簡介:這本“文錄”,是吳虞力作兼精品的原文照錄
。吳虞,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與陳獨秀和胡適齊名,而獨享“隻手打孔家店”之勝譽。讀《吳虞文錄》,是閱讀一個時代,是閱盡一派風雲,是感受那時代風雲中一位大師的熱血和靈犀。《說孝》《禮論》《吃人與禮教》《儒家主張階級製度之害》《消極革命之老莊》……一批不可不細細一讀的吳虞上品。筆鋒犀利,論證縝密,文采斐然,大師之謂也。附錄吳虞夫人曾蘭的《女權平議》等,兼有吳虞同陳獨秀、胡適、青木正兒的往來信劄,也都富有資料價值。《吳虞文錄》最初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可以看做吳虞早年的思想報告。本書選目基本參照亞東版《吳虞文錄》(1921年10月初版,1929年4月六版),但“附錄”部分有較大的變動:原版隻附有《吳曾蘭女權平議》《吳曾蘭孽緣》兩文;其《致陳獨秀(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三日)》作為《家族製度為專製主義之根據論》的附錄載於初版《吳虞文錄》卷上,《致陳獨秀(一九一七年六月)》作為《儒家大同之義本於老子說》的附錄載於卷下,這次一並歸在本書“附錄”部分;同時,本書新增加《致胡適》《致青木正兒》《吳虞底儒教破壞論》《吳先生墓誌銘》亦為“附錄”,以期助於讀者進一步了解吳虞及其思想。本書錄入排版是以《吳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為底本的,“附錄”中新增的文章也來自於此。為盡可能保留文獻原貌計,本書所輯各篇內容一仍底本,隻對個別用字做改動。吳虞 - 吳虞通假
良渚文化(BC3000-1700)為有虞文化。高辛父曰喬極,表明其居“喬”。喬在今湖南,即楚國南部,《水經注》中的“五嶺”即五個嶠山,《墨子・魯問》也雲:“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嶠亦屬吳地。如炎帝臣吳權,黃帝母吳樞。黃帝母娶自“有虞氏”,故名吳樞。〔26〕又帝舜祖父橋牛,亦吳地人。吳指洞庭湖到南嶺及其以東地區。今江西修水的山背文化(約BC2335-2810),當為喬極及高辛的文化。因此,從高辛開始,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控製。河姆渡文化原為有巢氏文化,但從高辛時起,顓頊的後代吳回,有虞之祖虞幕及後來的舜皆受封於吳,因此,東南的良渚文化(分布在江淅、江西及福建廣東等地)當為高辛時的吳文化。虞本作吳,吳地大致在江蘇、安徽南部、湘江以東至江西、浙江、上海一帶地,其中心在江西至太湖一帶。舜之祖為末代顓頊(又曰幕),生窮禪,七世至舜,皆受封於吳。舜幾經遷徙,即帝位於今湖南。良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精美玉器和饕餮紋。饕餮者《左傳・文公十八年》所載舜遷四凶族之一,或曰即三苗(平民),平民造反的最早領袖為蚩尤。蚩尤作亂,故後世畫其像於尊彝,以為貪者戒。羅蘋注《路史・蚩尤傳》(後紀四)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狀率為獸形……”,顓頊平定九黎之亂,有虞氏是顓頊後代,故良渚文化多此獸麵紋,三代亦多作此紋。此又一次說明早在夏代以前,黃河、長江流域確為神農、黃帝一姓之天下。否則,蚩尤之影響不會如此之廣。(本節詳《有虞氏地望考》)吳虞 - 男女平權
1917年6月1日,吳虞以妻子吳曾蘭名義發表文章《女權平議》。他在文中說,由漁獵生活之平等夫妻時代,入於耕牧生活之專製夫妻時代,則婦女失其自由,為男子之財產,為男子之奴隸矣。專製時代之婦女,出則聽命於夫,入則聽命於翁姑,幽閉閨閫,不能自主,一無所知,一無所能,與六畜無異,隻知飲食,隻知養子。以此輩無知無能之人為群男之母,則舉國男子當幼稚之時,不受其害者鮮矣。吾國專重家族製度,重名分而輕人道,蔑視國家之體製道德法律並為一談,禮刑所出,其義根本於儒教。孔氏常以女與小人並稱,安能認為主張男女平等之人?且吾人所爭平等,為法律上之平等;所爭自由為法律內之自由;非無範圍之平等,無限界之自由。而天尊,地卑,扶陽,抑陰,貴賤,上下之階級,三從七出之謬談,其於人道主義,皆為大不敬,當一掃而空之,正不必曲為之說也。他呼籲:吾女子當琢磨其道德,勉強其學問,增進其能力,以冀終得享有其權之一日;同男子奮鬥於國家主義之中,追蹤於今日英德之婦女,而固非與現在不顧國家之政客議員較量其得失於一朝也。嗚呼!良妻賢母,固為婦女天職之一端;而生今之世界,則殊非以良賢母為究竟。吳虞 - 參考資料
[1]⠤𘭨鷺千年 http://www.zh5000.com/ZHJD/zgrx/2006/rxrw/zgrx-0057.htm
[2]⠤𐑧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601/6413.html
[3]⠩谨芦𐨁 http://news.qq.com/a/20070325/000303.htm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