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3月3日文章,原題:為什麽不擺脫“成績通脹”呢? 比起超市物價,美國大學成績單“通貨膨脹”的跡象更嚴重。20年前,哈佛大學本科生的平均績點(平均學分成績點數,滿分通常為4.0——編者注)為3.41,如今已飆升至3.8。該校79%學生的成績都是A或A-,比10年前增加32%。
等級製度遍布美國教育各個階段,以至於人們自然而然將其當成學習的一部分。事實上,起初,成績製度的設定隻是為了提高教育機構的效率,而非追求個人教育。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劃分成績的方法讓教育更簡單明了、易於管理。
“成績通脹”現象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教授們給學生高分,是為了讓他們留在學校、避免上戰場。而現在很大一部分本科課程是由兼職講師教授的,他們打高分是因為他們能否保住工作一部分取決於學生們的評估反饋。同時,隨著學費飆升,美國各大高校為讓家長掏錢展開激烈競爭,高分已變得像豪華宿舍、高端健身房一樣成為評估條件之一。
很多教師、學校高層和家長們都認為,用ABCD來劃分等級能提高學習效果,或者給完成作業的學生打A,同時用F來威脅不寫作業的學生,能激勵其掌握代數或英語。
然而,把成績當做衡量標準和激勵因素是一種有缺陷的做法。同一所大學的不同教授的評分可能存在很大差異;有些教師甚至連自己的打分標準都不一致,對相同的作業給出不同的分數;書寫美觀程度、學生與教師的關係等外部因素也會影響成績。
大學是通往成年世界的大門,但大學成績和工作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成績最初是評估學習的工具,但很快就成為了學習的目標。許多學生上學不再是為了汲取知識,而是為了獲得A。研究表明,成績可以在短期內提升學生的表現,而不能讓他們長期理解所學內容,還可能鼓勵淺嚐輒止的學習、公然作弊、削弱學生對知識的興趣。
對此,美國一些高校正在進行改革。有的學校開始更注重對學生給出書麵評價;有的學校不再把成績發給學生,而是通過詳細的教師評估來促進學生成長。這些改革優先考慮個人的成長,而不是教育機構的便利。學校因材施教,將學生視為複雜個體,而非數據的一部分。如果真的想讓年輕人為21世紀的複雜格局做好準備,那麽高等教育的徹底改革是必要的。(作者丹尼爾ⷥ克,白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