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Y趣理說
博時基金陷入多重困境,主動權益“一哥”難尋?旗下產品清盤數量居高不下。
隨著2024年四季度基金季報的陸續披露,公募基金市場再次成為熱議焦點。而其中,博時基金的主動權益表現顯得格外令人擔憂。
自從沙煒於去年年底離職後,博時基金的權益類業績持續低迷,多位曾經管理百億規模的“老將”也紛紛遭遇虧損,業績縮水。曾經風光無限的老牌基金公司,似乎正麵臨著主動權益失速的危機。
如今,博時基金正陷入一個尷尬局麵——找不到能夠撐起大旗的主動權益領軍人物。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基金經理們紛紛折戟,公司的主動權益板塊也顯得力不從心。
01
老將批量卸任,“瘦身”潮來襲?
其實,博時基金老將們集中卸任產品的消息也是頻頻傳出,讓人不禁好奇,這家老牌基金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麽。
僅在2024年下半年,博時基金就有三位管理年限超9年的老將相繼卸任產品。最受關注的當然是沙煒的離職,但其實早在去年7月,曾鵬就一口氣卸任了6隻基金,而且在曾鵬“減負”之後,博時基金已經沒有管理超百億規模的主動偏股基金經理了。
與此同時,陳鵬揚也在去年7月開始逐步卸任產品。事實上,他從2023年底就陸續退出了部分基金的管理,目前手裏隻剩下4隻產品。
“減負”還是“被動甩鍋”?
老將們接連卸任,表麵看似是在“減負”,但實際上,這也透露出一個信號:他們曾經都是在“負重前行”。
這些基金經理手裏的產品,大多是在2021年和2022年市場火熱時批量發行或接管的。可惜,市場行情很快就變臉,大環境走弱,業績自然跟著“掉鏈子”,手頭多隻產品也成了拖累。
再看看三位老將的近年表現,幾乎都在連續三年虧損,業績明顯承壓。既然業績拉不動,自然選擇“減負”或者直接退出。
那麽,問題來了:接手這些基金的新經理,能否解決業績難題?
博時基金的主動權益板塊,想要徹底走出困境,不僅靠“換人”這麽簡單,還需要更深層次的調整,比如投研體係的優化和策略的調整。
老將紛紛退場,新接任基金經理能否接住“燙手山芋”,還得看接下來的表現。對於投資者來說,信心的恢複,恐怕遠比想象中更難。
在沙煒去年底離職後,博時基金的主動權益板塊持續低迷。而被譽為“博時科技一哥”的肖瑞瑾,也沒能扛起大旗,業績表現同樣讓人失望。
肖瑞瑾2012年碩士畢業於複旦大學,同年加入博時基金,從研究員一路幹到基金經理。2017年開始獨立管理基金產品,至今已曆任17隻基金,目前在管7隻基金,管理總資產規模約47.21億元,算是博時基金的核心人物之一。

從近幾年的業績來看,肖瑞瑾任職管理的基金大多處於虧損狀態,其中五隻產品任職虧損超過20%,目前在管的表現最差的要數博時創新精選A。

這隻基金成立於2021年3月9日,肖瑞瑾從成立管到現在,但2022年、2023年連續虧損,近三年排名一直處於中下遊。作為“博時科技一哥”,這樣的表現顯然與外界的期待相去甚遠。

注意的是,肖瑞瑾的重倉股幾乎多數都是科技股。按理說,在去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板塊大爆發的時候,他的基金應該能搭上順風車。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AI賽道中的算力、數據要素和應用端多個方向在去年上半年都實現了翻倍漲幅,但肖瑞瑾的基金卻未能顯著受益。可以看出,在賽道選擇和個股布局上,他的策略可能存在一定疏漏。
02
混合型基金超半數虧損
近年來,博時基金在權益市場的表現可謂步履維艱。雖然股票型基金管理規模剛剛突破500億元,但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卻自2022年以來持續縮水。

超半數產品虧損,業績“填坑”成常態
從業績來看,博時基金的混合型產品數量多達123隻,但其中約有64隻基金自成立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產品都在“填坑”。


更糟糕的是,有16隻基金虧損幅度超過30%,而這些“重災區”大多是2020年、2021年期間成立的產品。這段時間,正值市場火熱,基金發行如火如荼,但隨著市場回調,博時基金的這些產品未能經受住考驗,淨值一路下滑。
對於一家老牌公募來說,主動權益產品理應是核心競爭力之一。顯然博時基金在這一點上沒有做好,目前似乎也是正麵臨著“良將難尋”的尷尬局麵。管理層如何解決業績低迷、增強投研能力,成了當前最迫切的挑戰。
主動權益管理能力不足,基金清盤成常態。
多隻產品業績滑坡的背後,反映出博時基金在主動權益管理上的明顯短板。不僅業績難看,就連清盤基金的數量也持續高企,頻繁的清盤更是進一步削弱了投資者的信心。
03
基金清盤數穩居榜首
清盤潮難止!博時基金以17隻產品清盤數登頂
從2024年初至今,博時基金已清盤17隻產品,一舉成為清盤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穩居行業“榜首”。今年僅僅一個月,博時就有4隻產品清盤!對於一家老牌公募來說,這樣的成績單實在不太光彩。

連紅利主題基金也清盤,意外還是必然?
更讓人意外的是,連原本被看好的博時港股通紅利精選這樣的紅利主題基金也未能幸免,宣布清盤。這類產品原本是投資者眼中的“穩健之選”,結果如今也“撐不住”,讓不少基民大呼意外。
最讓投資者失望的莫過於博時基金旗下的養老目標日期基金。包括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35三年持有、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50五年持有、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45五年持有和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40五年持有,這四隻養老產品不僅未能實現穩定收益,反而虧損清盤,迫使持有者被動虧損離場。
對於一向被視為穩健配置的養老基金,博時基金似乎也沒有展現出官網所宣傳的養老優勢,這樣的結果無疑是打擊信任的重錘。

再加上知名基金經理的離職和崗位調整,博時基金如今不僅麵臨產品規模縮水,連投研團隊的穩定性和市場口碑也遭到重創。明星經理的出走直接影響了投資者信心,而產品業績的持續下滑,更讓人看不到希望。
“迷你基金”紮堆,清盤危機仍未結束
更令人擔憂的是,盡管一年多來博時基金已經清盤了17隻產品,但公司旗下的“迷你基”數量依然眾多。許多產品已經處於危險邊緣,清盤危機似乎遠未結束。
麵對這一連串的困境,博時基金管理層能否及時調整戰略,恢複市場信任?投資者們都在拭目以待。Y趣也會持續關注後續動向。
數據來源:wind 時間截至2025年2月5日。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