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課文,名叫《十六年前的回憶》。

這篇文章是李大釗先生的女兒李星華所作,回憶了她的父親李大釗對家人的關懷愛護以及對革命的忠貞不渝。
小時候讀這篇文章,雖然很感動,但對李大釗沒有什麽特別的印象。直到今年建黨百年劇展播,看了很多李大釗先生的影視作品,才發覺他的偉大。
7月即將到來的暑期檔,會有很多與慶祝建黨百年的優秀電影作品上映,但有一部,打響了百年獻禮第一炮——《革命者》。

7月1日上映,當仁不讓。
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李大釗先生在1921年到1927年之間的事跡。
有觀眾要問:那麽多優秀影片,為什麽是《革命者》?
在番茄君看來,有四個原因,決定了《革命者》必須是百年獻禮的頭炮!

1、首先,它講的是李大釗先生的故事。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對李大釗先生一生最好的注解。

出生於1889年的李大釗先生,祖籍河北樂亭縣。
是最早一批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更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同時,他也是建黨後為了中國人民和中國的未來,最早一批獻身的革命烈士。

1913年,24歲的李大釗遠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求學,在此期間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學說。
三年後,大釗先生放棄早稻田大學的政治經濟學學士學位,回國參與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李大釗同誌備受鼓舞,他也逐步認識到了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於是便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堅定傳播者之一。

他的《青春》,高亢激昂,奮進向上,成了當時許多進步青年必備的名篇,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
“衝決曆史之桎梏,滌蕩曆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這是大釗先生跨越100年,對中華民族青年人穿越時空的呐喊。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

一大批時代青年通過李大釗的文章轉而尋求馬克思主義真理。

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李大釗同誌為建黨所作的重大貢獻,使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張作霖逮捕了大釗同誌等八十餘人。大釗同誌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英勇不屈。

一無所獲的軍閥給了他紙筆,讓他自己交代“罪行”,李大釗卻酣暢淋漓地寫下了一篇長文。

文中李大釗回顧了自己壯烈的一生,表達了自己對信仰的堅定。
1927年4月28日下午,凶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大釗同誌等二十位革命者一齊絞殺。

李大釗從容地看了看絞索,第一個登上了絞刑台,作了此生最後一次演說:“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說完後,英勇就義,年僅38歲。
於國家來說,大釗先生是偉大的,於個人來說,大釗先生也是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作為北大知名教授,他薪水豐厚,每月有240塊大洋的收入,但他把收入的絕大部分做了黨費、接濟了青年學生,自己常年過著“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清貧生活。

他犧牲後,家中一貧如洗,甚至連喪葬費都得靠親友捐助。當時,各大報章都報道“李生前無儲蓄,身後蕭條”、“兩袖清風”。
作為慶祝黨百年生日的獻禮片,大釗先生的《革命者》第一個上映是當仁不讓的。
2、其次,因為《革命者》中飾演李大釗的,是張頌文。

張頌文,絕對是老戲骨。
雖然他起點不高,25歲才考上北電,張頌文被老師批“不合適演戲”,他一年跑360個劇組,接不到一個戲,兩年期間被拒600次。
曾經是個跑龍套的演員,薪資一度一年隻有1800塊。
可這並不能說明他的演技不好,相反,在《隱秘的角落》中,飾演朱朝陽的父親,連一個兒子報告成績的場景,張頌文都要琢磨一夜。

出演《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時,43歲的張頌文為了演好“唐主任”這個角色,他專門去政府部門上半個月班,將領導待人接物時的神情動作都逐一記錄。

《掃黑·決戰》中,他飾演的曹誌遠懺悔戲,即興發揮無劇本獨白,堪稱神來之筆,被剪進了正片。


而在《革命者》中,光是扮相上,張頌文老師與大釗先生很像,堅定的眼神,沉穩的氣質,濃密的八字胡,都做了神還原。

當然,對於這位偉人的演繹,張頌文壓力很大,因為整個互聯網上能找到的李大釗的影像隻有十幾秒,那是李大釗1927年在蘇聯參加會議發言時的一段黑白影像。
![我預言,這部電影中的李大釗形象,將成為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新標杆]()
張頌文說:“幾乎什麽都沒有,關鍵是沒有聲音。”他隻能反複地依靠那段影像去重建“李大釗”,推敲他在說什麽,試圖給他配音。

後來,張頌文發現了一些東西,比如李大釗在說話時,主題未必宏大,情緒未必激昂,但手勢很豐富。“他是說話時會用上手勢的人,我覺得他必然是一個容易動情的人。”張頌文說。
預告中,我們看得出張頌文對大釗先生揣摩的結果,他把大釗先生那種演講的氣勢,演得十分有感染力。

”這或許是我和他的共同之處,能感受到別人的憤怒,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悲傷,也能夠感受到天下人的情緒。”張頌文說。
![我預言,這部電影中的李大釗形象,將成為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新標杆]()
尤其這個眼含熱淚的預告結尾,簡直神來之筆。
“幫我看一看,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是什麽樣子。”
看到這一幕,觀眾們都會淚目吧,張頌文感染力極強的表演,也體現地淋漓盡致。
3、從預告看,《革命者》無論在運鏡上還是電影質感上,都十分用心。
開場那個李大釗在監獄緩緩轉身的畫麵,鏡頭語言就很豐富。

整個畫麵都是極冷的色調,唯有大釗先生的頭頂有一束光。
這束光不僅是監獄天窗的陽光,更是大釗先生為災難深重的中國帶來曙光的意思。

大釗先生緩緩轉身,翹起二郎腿,表現出他的從容,這和史實是相符的。
他從未被反動軍閥嚇到過,從被捕到就義一直很從容,先烈的偉大就這樣,一目了然。

另一個鏡頭也極具藝術感,大釗先生在監獄“觸摸”陽光的鏡頭和他在家讀書觸摸花朵的鏡頭剪輯在一起,就像兩個平行時空。
一個是舊世界,一個是新世界,而他,正是這兩個世界的銜接和轉變。
4、最後一點,《革命者》有著電影作品難能可貴的,對曆史的尊重和對觀眾的真誠。
短短的一分多鍾預告,就有諸多畫麵可以尋到曆史的脈絡。

反複出現的大釗先生在獄中的鏡頭,就是張作霖在北京逮捕大釗先生的實事。甚至連焚燒資料這種細節都體現了出來。

預告中也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陳獨秀的飾演者是我們熟悉的影帝秦昊。

電影中有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殘酷,

也有寧漢合流的虛偽,

有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的激情,
![我預言,這部電影中的李大釗形象,將成為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新標杆]()
也有先烈們赴死前的從容。

曆史書上的一樁樁一件件,我們都能在《革命者》裏看到。
電影用溫潤的鏡頭,把大釗先生拍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溫暖的人。自此他不再是曆史書上那位共產主義先驅,而是具象化,就像我們記憶中的長輩一樣,親切自然,鮮活生動。

7月1日,這部《革命者》,番茄君已經期待已久。

相信這部百年獻禮頭一炮,不僅會打響,更能響徹雲霄,載譽歸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洋洋、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