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8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但是,長征的隊伍並不是同一時間從同一地點出發的,在此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隊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已經先行開拔,一直往西入湘,為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探路,這就是著名的紅六軍團。
一、紅六軍團成為長征探路先鋒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成立於1933年6月中旬,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在湘贛、湘鄂贛蘇區紅軍主力的基礎上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下轄十七、十八兩個師。其中湘贛革命根據地的紅八軍改編為紅十七師,蕭克任師長,湘贛省軍區政治委員蔡會文兼十七師政委;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紅十八軍改編為紅十八師(師長嚴圖閣、政治委員徐洪),部隊陸續集中於江西永新。

自1934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廣昌、筠門嶺、建寧、龍岡等相繼失守後,中央蘇區南北門戶洞開。紅軍在中央蘇區內線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的希望破滅。中共中央決定將主力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博古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紅軍在作戰不利形勢下的對策。毛澤東在討論中發言,建議紅軍主力應盡快向外突圍轉移,轉移的方向不宜向東北,可以往西。會議沒有接受這一主張,隻是決定派紅七軍團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派紅六軍團從湘贛蘇區到湖南中部,發展遊擊戰爭並開辟新的蘇區。對於這兩支部隊的行動,周恩來於194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言指出:“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調敵。”這句話是對它們的客觀評價,紅七軍團主要是調敵,紅六軍團主要是探路。
在國民黨軍隊向中央蘇區腹地全麵推進的危急時刻,為吸引國民黨軍的兵力,以減輕中央蘇區壓力,1934年7月初,中央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閩浙皖贛地區,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創造和建立新的根據地。7月6日,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北上。紅七軍團過閩江後,中央蘇區的報刊進行了大量宣傳,但對紅六軍團的行動報道甚少,這樣做既是為了大張旗鼓地宣傳黨的抗日主張,也是為了迷惑敵人,掩護紅六軍團的西征和中央紅軍主力的長征。
當時中央蘇區在北、南、東三麵均被國民黨重兵包圍,隻有一條出路——往西轉移。紅七軍團往北隻是虛晃一槍,通過向福建、浙江移動,試圖破壞敵之後方交通線,擾亂敵之部署,但這不能根本改變戰局的走勢。為紅軍主力長征探路的曆史責任就落到了紅六軍團身上。隨著紅六軍團的西征,紅軍長征的序幕就此拉開。
二、任弼時率中央紅軍從湖南桂東長征

任弼時(紅軍時期)
1934年6月下旬,湘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省軍區,從永新縣城、石橋等地轉移到永新東南的牛田村一帶。紅六軍團已於7月4日進駐牛田村。此時,由於貫徹“左”傾錯誤路線,湘贛蘇區的中心區域被國民黨占領,根據地範圍縮小,軍需供給困難,紅六軍團已處於危險境地。為了保全這支紅軍部隊,同時給即將進行的中央紅軍主力突圍轉移“探路”,7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給紅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的訓令中命令紅六軍團(此時叫紅十七師、十八師)“離開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遊擊戰爭,創立新的蘇區”。紅六軍團(由於軍事保密的需要,該軍團到桂東寨前墟時才正式宣布成立)作為紅軍長征先遣隊,從湘贛革命根據地撤出,向湖南中部挺進。與此同時,對紅六軍團的具體行動路線和地域作了三條規定:“紅六軍團由遂川的黃坳、上下七及其附近地域敵人守備較薄弱處,自行選擇突破地段進行突圍。第一步到達湖南桂東的附近區域,發展遊擊戰爭,擴展遊擊區域;第二步到達新田、祁陽、零陵地域,發展遊擊戰爭,創立蘇區根據地;第三步橫渡湘江,向新化、漵浦廣大區域發展,並向北與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取得聯係”。命令最後規定,一切準備工作限於8月中旬完成。中央、中央軍委這個訓令的目的是要紅六軍團由湘贛蘇區先行突圍,深入湖南,調動敵人,摸清情況,在湘中開辟一塊新的根據地,以便使中央紅軍轉移到湘西根據地與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會合。

訓令還確定了軍團領導成員,由任弼時任中央代表,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軍團政治委員,李達任軍團參謀長,張子意任軍團政治部主任。

蕭克(紅軍時期)
此時湘贛蘇區的中心——永新縣城已被敵人占領,其餘地區也被敵人分割成若幹小塊。紅六軍團開始緊張地進行西征前的準備工作。首先,組成了紅六軍團最高指揮機關——軍政委員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代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擔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克、王震、張子意、李達為軍政委員會委員。其次,由陳洪時(後叛變)、譚餘保、彭輝明等組成湘贛省委領導班子。再次,在任弼時主持下,召開湘贛全省政治工作會議進行動員。他在營以上幹部政治工作會議上作了《爭取新的決戰勝利,消滅湖南敵人,創建新的根據地》的報告,分析了形勢,傳達了任務。另外,積極擴大紅軍,發展壯大軍事力量,加強訓練,籌備物資,妥善安置重傷病員。當時,依靠地方各級黨政軍組織,動員和組織了不少青壯年參加紅軍。如7月下旬,在牛田組建的紅十八師第五十四團,人員達1200多人,並且實施了行軍、偵察、警戒等方麵的教育訓練。

張子意(紅軍時期)
為不至於過早地暴露紅六軍團西征的意圖,決定先向南突圍,然後西進。為確保紅六軍團順利突圍,以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的獨立第一、二、三、五共4個團擔任掩護任務。8月初,紅六軍團秘密離開牛田地區向江西遂川方向前進。
三、踏上艱苦的西征之路
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第十七、十八師和紅軍學校共9700餘人在任弼時、蕭克、王震的率領下,告別湘贛革命根據地,從江西遂川的橫石和新江口地區出發,踏上了西征的征途。

紅軍不顧酷暑炎熱、饑餓疲勞,晝夜兼程,通過藻林、左安、高坪等地,先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於11日中午到達湖南桂東縣以南的寨前圩,當晚摧毀寨前圩至沙田間由當地民團把守的20餘座碉堡。為了明確突圍的目的和任務,進一步做好西征戰鬥思想準備,8月12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灘上,蕭克同誌主持召開了連以上幹部西征誓師大會,慶祝突圍成功。根據中革軍委指示,由任弼時在會上正式宣布成立紅六軍團領導機關。蕭克為軍團長兼十七師師長,王震為軍團政委兼十七師政委,李達為軍團參謀長,張子意為軍團政治部主任,龍雲為十八師師長,甘泗淇為十八師政委,譚家述為十八師參謀長,方禮明為政治部主任。任弼時為中央代表,隨軍行動。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組成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主席,作為紅六軍團西征的最高領導機關。在會上還宣布了戰略轉移任務、行軍紀律,對軍團行動作進一步的戰鬥動員。紅六軍團作為紅軍長征的先遣隊,在桂東寨前正式成立並誓師西征,拉開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偉大序幕。從此中國革命翻開了新的一頁。

資料圖:紅六團任弼時和紅二團關向應賀龍。
隨後,紅六軍團經資興、郴縣、桂陽、新田等縣,23日到達湘西南零陵東北地區。隨後再經嘉禾縣進入廣西北部,9月上旬在界首渡過湘江,9月11日進入湘南城步縣境。9月19日進入貴州省錦屏縣境。22日渡過清水江。10月7日,由於敵情不明,紅六軍團在石阡甘溪陷入湘、桂、黔敵軍24個團的包圍。紅軍與桂軍廖磊第十九師發生遭遇戰,經過廣大指戰員的浴血奮戰,軍團主力在任弼時、王震的率領下向石阡、鎮遠邊境轉移。突圍途中,五十二團陷入敵軍包圍,全部壯烈犧牲,紅十八師師長龍雲被俘,後在長沙英勇就義。10月24日,突出重圍的紅六軍團主力終於到達黔東印江縣木黃,與前來接應的由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勝利會師。10月26日,兩軍進至四川酉陽縣的南腰界,召開了慶祝兩軍會師大會。之後,紅三軍經中央批準恢複紅二軍團番號,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紅二、六軍團的行動。10月28日,紅二、紅六軍團撤離黔東,向湘西轉移。11月發起湘西攻勢,至1935年1月,開創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
紅六軍團西征比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早兩個月,由於紅六軍團及時向中央和軍委報告了沿途的地形、民情、氣候、物產等,為中央紅軍轉移提供了重要情報;紅六軍團經過行軍作戰不僅鍛煉了自己,而且在西進途中做了大量政治宣傳,為中央紅軍的突圍轉移提供了有利的群眾基礎。蕭克將軍後來回憶說:“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比中央紅軍早兩個月,為中央紅軍長征起到了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