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紹光廣西桂平(一說象州或平南)人。太平天國慕王,壯族。1851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後隸李秀成部。1858年參加摧毀江北大營。1860年在擊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州等地時建有戰功。1862年封慕王,領軍圍攻上海。1863年率所部堅守蘇州,奮勇作戰,12月4日在蘇州慕王府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時被叛徒郜永寬、汪安鈞等刺死。,

人生簡介

  太平天國慕王,壯族①。

  譚紹光祖貫廣東南海裏水村興義坊,康熙歲,五世祖譚起登客遷廣西平南縣城,複遷思旺鎮、國安鄉,子孫散居各村。洪、馮倡拜上帝會,譚氏入會者六十八人,庚戌歲,團營令下,譚氏聚族會商,議定入營者三之二,留鄉力田者三之一,有譚國瞻者,晚起登二世,其子方祖孫三世皆赴金田,紹光父應忠,即譚方子也。或曰,紹光嚐學徒於梓人,故後有呼曰譚木匠者,史事微茫,不可詳考也。

  紹光入營之初,年齒尚稚,故雖從征萬裏,職爵初皆不著於史。戊午八年二月,李秀成以副掌率、合天義出京調度援京,紹光從焉,名始見。

  庚申十年正月,忠王李秀成自皖南間道襲杭州,謀圍魏救趙以解京圍,十六日,克廣德州,旋入浙,紹光與吳定彩、陸順德等皆為忠王偏裨。二月初九日,克杭州外城,紹光功多,始著聞。

  九月,從忠王西征,壬戌十一年三月廿二日,與陸順德、蔡元隆、郜永寬等攻江西臨江府不克,時已任宿衛天軍主將,賜爵健天義,自將一隊矣。卅一日,紹光等大破清師於臨江府陰崗嶺、太陽墟,斬統領郭式源,陣擒副將李金�D。金�D廣西人,故天地會降將,號衝天炮,驍勇善戰,紹光一戰擒之,名聲大噪。四月初四日,紹光等從忠王克江西瑞州府;旋西上,入於鄂。

譚紹光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忠王之西征,意在收合江西起義之眾,初不欲入鄂,英王陳玉成以安慶告急,謀於天王、幹王,請各軍南北合攻武漢,師庚申杭州故智,調圍師回救耳。忠王以為功必不成,難之,不欲往,迫朝命,徘徊久之乃西,至武昌縣,失期,英王已退,遂全軍東返,紹光皆在軍中。

  八月,忠王督紹光及陸順德、郜永寬、蔡元隆等,合翼殿還朝者童容海、吉慶元等自廣信入浙,與朗天安陳炳文、僚天燕鄧光明等合,九月初十日,克餘杭縣,旋分陸順德等攻蕭山、紹興,大軍圍杭州;十一月十九日、廿一日,克杭州外城、滿城。廿八日,留鄧光明、童容海、劉裕鳩等守之,自與紹光等五路進取鬆江、上海。

  忠誠二天將陳坤書為忠王麾下首將,留守蘇福省,馭下寬,所部雖悍勇,然無紀律,頗滋擾,地方苦之。永昌徐少蘧,地方豪姓,不得已降天國,封撫天豫,潛與蘇福省文將帥李文炳、慷天福錢桂仁等謀叛歸清朝,坤書覺,將究治之,諸人大恐,乃聯銜狀上忠王,曰坤書擾民,忠王遣人按之,事頗有驗,坤書百喙難辯,懼罪遁常州,天王方忌忠王地廣兵多,聞之大喜,封坤書護王,割常州郡以為分地。忠王慮腹心有變,十二月初二日,兼程返蘇州,以善其後,上海軍務,悉由紹光節度,紹光稟節鉞、專方麵,自此始,時已升封朝將矣。

  時清師守上海者孱弱,花旗國人華爾募洋槍隊以為臂助,與紹光戰,常不利,旬日間,再敗奉賢,複敗南匯,二城皆為紹光所得。初十日,紹光、郜永寬、忠二殿下李容發等將三萬人攻吳淞,克高橋,次日,克周浦鎮,逼寶山、上海,飛函滬上英、法軍統領,勸無助清人。英、法以其國私利在上海通商一埠,口雖言中立不輟,實助清師為守,紹光等攻二邑不克,解圍去。

  壬戌十二年正月,紹光等再攻浦東,與英、法軍及洋槍隊、清軍戰,初六日,破知縣劉郇膏;英提督何伯、法提督卜羅德合洋槍隊等大至,十二日,紹光、永寬、容發及宿衛軍大佐將吉慶元等與大戰高橋,凡三日,以炮火不支而敗,傷亡甚多,死者千餘人為鄉民叢葬於所在,號長毛墳,至今存焉。洋兵旋追敗紹光等於南橋、蕭塘、閔行。

  二月初二日,紹光、永寬、容發等戰洋槍隊華爾、白聚文於泗涇,複以英軍戰艦助戰而敗,糧船三百為之燔。

  忠王聞紹光等戰不利,複遣王宗李明成、忠逢朝將劉肇均、忠孝朝將陳炳文、忠佑朝將黃金愛等來援,廿三日,大戰英、法師及洋槍隊於羅家港、龍珠庵、七寶、王家寺,傷英提督何伯,互有勝負。廿七日,李鴻章淮軍自安慶運抵上海,滬上形勢,乃為一變。清有司與洋人計議,謀籍英、法力,肅清上海周圍三十哩。三月初六日,紹光等為洋師及洋槍隊敗於七寶,棄七寶及周浦諸壘。未幾,嘉定、青浦次第陷。忠王旋命紹光攻湖州府。

  湖州當三省咽喉,瀕太湖,負莫幹、天目二山,形勢衝要,自庚申歲起,太平軍屢攻之,清總辦團防布政使銜福建糧儲道徐景賢堅守,不克。景賢知兵善守,高城深濠,複於城外還築土�粒�召募兵勇,增設鄉團,設水師大營於大錢口,以為犄角之勢。自杭州之克,四境長興、德清、武康、安吉諸縣及烏鎮、南潯、晟舍、雙林、官林諸鎮皆易幟,正月,大雪三晝夜,太湖冰凍,堅如平地,太平軍乘之,踏兵克大錢口,湖州形勢頓孤,慕王大軍至,城中知不能久,益奪氣,士卒多潛備黃衫、紅巾,以為身計。四月十八日,千總熊得勝開城降,湖州克,趙景賢自刺不殊,為紹光所擒,送蘇州。

  忠王素重景賢,聞生得之,親致書勸降,景賢複書峻拒,忠王惜其才,仍誡紹光以勿殺。次歲三月,太倉州陷,有言景賢通清吏為內應者,紹光召景賢責之,景賢謾罵,紹光大怒,手掣洋槍斃之。

  天王以克複湖州攻,封紹光慕王,係銜殿前斬曲留直頂天扶朝綱,號豐千歲。

  湖州既克,忠王複調慕王攻上海,廿八日,慕王與聽王陳炳文大破英師及常勝軍,生擒常勝軍統領法爾思德,再克青浦。常勝軍,即洋槍隊也。忠王旋督慕王等進至法華鎮、徐家匯、九裏橋,逼上海城垣,攻城不克,旋以曾國荃湘軍圍天京,天王累詔勤王,解圍西去。

  五月十一日,忠王大集慕王等諸王於蘇州,謀解京圍,慕王旋仍返上海,七月十二日,與蔡元隆大破清總兵況文榜、熊兆周等於北新涇,斬降將都司劉玉林,再占法華鎮、靜安寺,去上海城垣十裏之遙。清吏急乞英、法等軍水陸禦之,慕王等與酣戰久乃退。忠王之三打上海也,慕王輒充前驅,雖不克,驍勇之名,著於中外。

  八月初三日,忠王發蘇福省,道宜興、溧陽以援天京,慕王等十四王從焉,大戰湘軍於天京城下凡四十六日,不能克。天王旋令忠王渡江,進北攻南,道皖北入於鄂,以分湘軍之勢,忠王以為失計,切諫之,天王不納。

  十二月初五日,駱國忠以常熟叛,常熟當蘇福省東道門戶,忠王聞變大驚,命慕王為前驅先往討之,十一日、十三日,慕王再敗叛將董正勤,斬之,合聽王陳炳文至白茆,攻常熟東、南二門。

  時軍中降卒遊民浸多,擾民之虐,往往有之,慕王嚴諭軍中,禁擄掠於四鄉,旋返蘇州度歲,命部將孝天義朱衣點等代將其眾。慕王為主將,常熟垂克,忽離前敵,城中更為嚴守,上海援敵未幾至,城之不下,慕王不能辭其咎也。

  癸開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慕王複至常熟城下,督各軍攻城,而淮軍、常勝軍已自上海大股西上,援常熟、攻太倉州,主客之勢易也。忠王旋受詔渡江北上,命慕王、聽王主常熟軍務。二月廿四日,與淮軍及駱國忠等戰,大敗,孝天義朱衣點被俘殺,慕王令所部拔營還蘇州,聽王次日亦撤兵入浙,援富陽,蓋杭州諸郡縣為其分地也。自是蘇福省門戶洞開。慕王雖號為節製蘇福省諸軍,然精兵多隨忠王渡江,護王坐擁常州,號令不能達,郡縣守將,次第封王,爵位相敵,文書平行,雖患寇氛日熾,徒呼奈何而已。

  三月廿日,太倉州陷,淮軍、常勝軍圍昆山,四月十二日,慕王與拱王楊張安自蘇州援之,十四日,合來王陸順德、湘王黃子澄攻太倉州,以分敵軍之勢,不克,旋移屯昆山北門外。常勝軍統領戈登合淮軍總兵程學啟潛以火輪船繞昆山之南,陷正義鎮,斷援師糧道,慕王遣來王等禦之,不利,其弟戰死,十九日,昆山陷,慕王自陽澄湖退蘇州,告急於天京及忠王。募洋人數十,教練洋槍炸炮,以為備禦之計。

  讚曰:

  紹光雖廣西宿舊,而於天國為新進,數載積功至方麵,觀其納降而收湖郡,不失其智;跣足以潰洋兵,不失其勇;解洋炮火舟之妙用,不失其明;釋白聚文,撫史密斯,收洋人之心,不失其仁;複書戈登,拒其招降而饋其贈馬,不失其義,威動寇仇,遐邇中外,不亦宜乎?

  注:① 黃現�[撰《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壯族子弟》(載《光明日報》1956年5月10日);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編寫組《中國少數民族》第502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譚紹光(1835――1863)廣西桂平(一說象州或平南)人。壯族。1851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後隸李秀成部。1858年參加摧毀江北大營。1860年在擊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州等地時建有戰功。1862年封慕王,領軍圍攻上海。1863年率所部堅守蘇州,奮勇作戰,12月4日在蘇州慕王府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時被叛徒郜永寬、汪安鈞等刺死。

  

曆史評價

  紹光是太平天國的一員英勇的大將,敵人描寫他在打敗戈登夜襲之役的作戰情況說:「慕王在前麵的柵堡上,跣足而立,未著鞋襪,奮勇作戰,宛如普通士兵.就由於他的活動一如士兵,站在戰鬥的最前列,這就給士兵感覺到官兵一體,從而發揮了無限的積極性。紹光勇猛像一頭雄獅,寧可拚掉最後一滴血,也決不屈服,就是他的敵人也不得不佩服他,承認他「為人勇敢而聰敏,在困難之中從未示弱.當紹光被叛徒們刺死時,他截獲的戈登給叛徒那幾封信從衣袋裏落出,都沾染血跡.在這些信件上所灑的點點熱血,說明了這位英雄人物的無比忠貞、勇敢而磊落的行為。在紹光英烈犧牲後,中國之友報(FriendofChina)副主筆到蘇州訪問,曾到慕王府廢墟去憑吊,歸來在蘇州旅行記上論紹光道:“他在這麽許多叛徒(他的兄弟各王)之間,紹終對於自己的事業抱著耿耿忠心。”他死在太平軍叛徒之手,正說明了他是個值得讚美的人物.隻有同紹光這樣的一個不論在任何困難的環境下,絕不示弱的始終忠心耿耿的英雄人物,才贏得到人們的衷心讚歎。

  

身世之謎

  譚紹光祖貫廣東南海裏水村興義坊,康熙歲,五世祖譚起登客遷廣西平南縣城,複遷思旺鎮、國安鄉,子孫散居各村。洪、馮倡拜上帝會,譚氏入會者六十八人,庚戌歲,團營令下,譚氏聚族會商,議定入營者三之二,留鄉力田者三之一,有譚國瞻者,晚起登二世,其子方祖孫三世皆赴金田,紹光父應忠,即譚方子也。或曰,紹光嚐學徒於梓人,故後有呼曰譚木匠者,史事微茫,不可詳考也。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