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軍事的朋友都知道,我軍部隊一直實行“雙首長製”,也就軍事主官主管軍事,政治主官主管政治工作,團一級編製是軍事作戰中的基本戰術單位,團長是團一級的軍事主官,團政委是團一級的政治主官,二者軍銜一樣都是上校軍銜,一個單位同時出現兩個主官,自然會有人思考團長與政委誰的權力更大一些呢?
團長負責全團的日常軍事訓練及戰時的軍事作戰,軍事方麵自然是團長說了算。政委負責全團的政治工作,為軍事作戰提供保障。團長管下達軍事命令,政委管日常軍事生活。嚴格來說二者沒有權力大小之分,隻是分工不同而已。
由於我黨部隊發展的特殊性,長期以來政委的權利要比團長大一些。要搞清楚這一點,就要搞明白政委的主要工作是做什麽的。政委主要負責政治工作,那麽什麽是政治工作呢。
解放前部隊政委的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征兵,二是掃盲
紅軍時期我黨部隊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政委發動群眾,隻有能夠宣傳革命理念,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讓部隊發展壯大。打仗終歸是要靠人來打的,所以做好部隊的思想工作是很重要的。做好思想工作才能讓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加入紅軍部隊,這就是政委的工作。
由於民國時期普通老百姓文盲居多,政委都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的,這樣才能夠給群眾講清楚革命的道理,自己掃盲工作也就成了政委的主要工作。要知道在兵荒馬亂的民國,不識字的文盲遍布中國,稍微能認識幾個字,就算知識分子了,村裏鄉親崇拜的要死。紅軍戰士入伍的第一天起,就要參加學習掃盲,而且必須學會500個字、能看懂報紙文件才算過關。解放戰爭更可以看出政委掃盲的成效,國民黨對手並不是一群普通文盲士兵,而是一群能打仗的知識分子。
國產抗戰劇有兩部經典:《亮劍》與《我的團長我的團》,這兩部劇分別反映了共產黨軍隊與國民黨差距。《亮劍》中李雲龍一開始就是一個文盲大老粗,後來在政委趙剛的指導下學習文化知識,最後還能夠寫軍事論文,很明顯李雲龍在我黨部隊中得到了成長。
反觀《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國軍士兵都是很多年老兵,軍事素質都硬,但是根本不懂文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團長是很有威望的,但可以看出全團都會對有文化的孟煩了高看一眼,連迷龍那麽渾的人也打心眼的服孟煩了。因為沒有文化,所以那些士兵當了多少年兵也沒有晉升,所以隻是混日子。如果孟煩了能夠教“炮灰團”那些人識字,那麽他就成了炮灰團的政委了。
解放戰爭國共雙方一交手,國軍部隊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差距就是國民黨軍隊中沒有政委。一個隻知道當兵吃糧,一個當兵可以不斷提升自己,領死工資與有發展的區別,是個人都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支部隊。
團長跟政委級別上可以說是一樣大,但實際情況下政委權力要的略高一些,有人會認為這是打破了權力平衡,但其實這反而是一種新的平衡,因為團長通常會在一個團服役很多年,但是政委會經常職務調動,所以普通士兵會感覺團長是本地的,而政委是外來的。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當然這是有一定難度的,要通過有效手段,推動綠色礦山建設。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月14日夜裏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一中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不可談判的。
“一戶多宅”登記應公告無異議 對於農村住宅存在的曆史遺留的“一戶多宅”等如何進行確權登記,《通知》也做出了具體規定。
立足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加強分類指導,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確定不同區域發展定位、開發重點、保護內容和整治任務,完善創新差別化區域政策,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
安峰山說,相信這些舉措的出台,將為台灣同胞在大陸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
特朗普將最終發現,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絕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