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考古發現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區西約一公裏處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對其墓葬(後來證實)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尊盤等,同時出土文物還有大量兵器、樂器、鑄造精良的漆器、青銅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從楚惠王送給他的一件青銅�上的三十一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他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綜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成為諸侯王,在位約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四龍曾徽
“四龍曾徽”是1978年出土於隨州曾侯乙墓中的珍貴文物之一。曾侯乙葬於公元前433年。離今已有將近2500年的曆史。某曾姓教授曾說:“此徽的設計獨據一格。與一般古文不同。它集聚了文字與美術雕刻的美於一體。這四條龍,以陰刻與陽刻的雕刻手法分為兩組。各組中的龍,眨看形態相似。相互倒影。但細看,各龍的姿式卻各有所異。更難得的是無論將其正置或倒置,都能看出“曾”字”。
相關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曆史文獻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常用隨來指代它,如“漢東之國,隨為大”。據猜測,“隨”可能為其重要的城市,如國都之類。曆史上,這種用都城指代國家的例子也較多。
著名曆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組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在其文章《續論曾國之謎》中首次提出“曾隨之謎”,並推論曾國與隨國為同一國家,在史學界引起大討論。曾隨是否合一,不同的聲音一直存在,史學界卻始終沒有定論。
其中史學界有三大觀點被關注得最多:
其一,曾隨兩國地域相同,都在漢水以東,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兩國是否合一;其二,兩國族姓是否相同,他們是否同為姬姓;其三,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編鍾中有一�鍾,銘文上說楚王曾經被曾國所救,而史書上卻記載“楚王奔隨”,隨人救楚,這段曆史作何解釋?
曾隨之謎
180多字銘文破解36年“曾隨之謎”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武漢10月21日電(記者 王賢)“通過近幾年在隨州境內的文物考古發掘整理,我們接連發現了幾段重要銘文,其中曾侯與編鍾上的180多字的銘文清楚表明曾、隨是同一個國家,破解了困擾史學界36年的u2018曾隨之謎u2019。” 這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隨州葉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東周曾侯墓考古發掘領隊黃鳳春在20日召開的湖北省政協“隨州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界別協商座談會暨重點提案督辦會透露的。
記者在隨州市博物館看到了這個鍾身刻滿銘文的編鍾。黃鳳春介紹,這是曾侯與的編鍾,2013年出土於隨州文峰塔墓地,上麵有180多個銘文,記載了戰國時期吳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國的曆史。這段曆史在《左傳》中有詳細記載,不同的是《左傳》中保護楚昭王的國家是“隨”,曾侯與編鍾用的是“曾”,“這就證實了,u2018曾u2019u2018隨u2019確實是一個國家。”
曾國貴為姬姓
葉家山墓地考古史料佐證定論
麵對越來越大的爭論氣氛,黃鳳春在整理葉家山文物時,有了一個重大突破,“我們在一個青銅簋上發現了u2018南公u2019的銘文,這個銘文意義重大!” 銘文為“�作烈考南公寶尊彝”,此處的南公,就是南公括(適),為姬姓,“《封神演義》裏麵就有這個英雄人物,是西周早時期的滅商功臣。”
另外,曾侯與編鍾上還有段銘文:
“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適上通,左右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
其意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括,即南公。南公適(括)受到天子重用,輔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後安定了天下;周王派遣南公到南方經營疆土,警戒淮夷,監視江夏的異動。
黃鳳春稱,“伯適”指的是西周重臣、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適。銘文的意思是,南宮適得到周王重用,輔佐周文王、武王,滅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宮適,到南方營建城址。
將這兩段指向南公括的銘文,與史書文獻記載相對應,可以推定曾國是西周早期被分封到南方的姬姓侯國。另外還有一件鍾的銘文說道,“曾侯與曰:餘稷之玄孫。”稷,為後稷,是周人的祖先。有關曾國姬姓的爭議,到此就可以塵埃落定。(圖為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仔細解讀曾侯輿編鍾銘文)
黃鳳春說:“銘文出自曾侯墓,周王分封的是曾國,受封地在今隨州地域,也就是史書記載的隨國。”
葉家山西周曾侯�墓一件簋上的銘文“�乍剌考南公寶尊彝”也可佐證。黃鳳春解釋,曾侯�稱“南公”為“考”,“考”為對逝去父輩的稱謂。曾侯�就是被封於曾國的南宮適的後代。
“銘文是最有說服力的,有銘文為證,曾隨一家、曾即是隨,已沒有懸念。”黃鳳春說,我們的成果發布後,考古、史學界都沒有異議。
在湖北隨州文峰塔,春秋晚期曾國墓葬中,發現“隨大司馬戈”。發現該戈屬於東周時期,其長21厘米、高15厘米,刃上清晰地刻著“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的銘文(見右圖),是至今所有曾國墓葬群青銅器物發現中,唯一明確記錄歸屬為“隨國”的青銅兵器。
據了解,史料對隨國有記載,但不見隨國銅器出土,卻常發現曾國銘文銅器,而曾國在史料上並無記載。特別是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引起了學術界對曾、隨是否是一國兩名還是兩個國的“曾隨之謎”的大討論。
至此,延續36年“曾隨之謎” 終於破解。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