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 有經驗的教師們,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課上,總是力求看到:學生是怎樣獨立地完成作業的。
- 學生頭腦中產生的疑問越多,他對課堂上和學習新教材過程中所講的知識的興趣就越高。
- 要使學生為自己的好好學習而感到自豪,關鍵就在於要使知識、智力的豐富性成為學生個性的自我表現。讓學生體驗到知識、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種道德尊嚴。教師要這樣來教育學生:造成一種風氣,使他們感到不學無術、對書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 隻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要使學習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給學生自由時間。
- 早晨進行兩個到兩個半小時的腦力勞動,其效果大大超過放學後一連坐在那裏花4.5個小時摳教科書和做練習。
- 在課堂上引進直觀手段,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但是,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
- 人的思維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邏輯--分析思維或稱數學邏輯思維,一種是藝術思維或稱形象思維。
- 書寫過程的半自動化是提高讀寫水平以及全麵地自覺掌握知識的極為重要的條件。
- 智育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但是不能簡單地把智育歸結為積累知識。
- 智育包括:獲得知識和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腦力勞動文明,養成一個人在整個一生中對豐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需要。
- 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麵鏡子。
- 學習優秀經驗,這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 “60分”是完全令人滿意的知識的鑒定,不要讓學生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目標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 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教的東西多一百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迫自己每天讀書,不要把這件事拖到明天。
- 學生必須掌握的5種技能:讀.寫.算.觀察(周圍世界的現象).表達(自己所見.所做.所想和所觀察而得到的思想)。
-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麽慚漸地就會養成懶於思考的習慣,這會使人墮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種對待生活的輕浮態度。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於漸漸地養成學生從事緊張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的習慣。
- 許多學校和教師的真正可怕的失誤,就是他們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了--這就是讓學生記憶教師講過的現成的東西,死背教科書。
- 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要注意到學生;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教師在自己的關於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師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關於教材的思考上,那麽學生感知所教的東西就很費力,甚至聽不懂教師的講述。
- 教師的職責是:全麵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現他的稟賦,形成對藝術創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種多方麵的完滿的精神生活。
- 所謂學習知識,首先意味著要善於運用知識。
- 學生應當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l 會觀察周圍世界的現象。

l 會思考--即會類比.比較.對比,找出不懂的東西;能提出疑問。
l 會表達關於自己所見.所觀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
l 能流暢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閱讀。
l 能流利地.足夠迅速地和正確地書寫。
l 能區分出所讀的東西的邏輯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性。
l 能搜索到有關所要了解的問題的書。
l 能在書中找到有關問題的材料。
l 能在閱讀過程中對所讀的東西進行初步的邏輯分析。
l 能聽教師的講解並能同時把教師講述的內容簡要地記錄下來。
l 能閱讀課文並能同時聽懂教師關於如何理解課文和各個邏輯組成部分的指示。
l 會寫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圍所看到.觀察到的事物敘述清楚。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